Club Fitting才是一切


@劉兆生 - 2007/11/01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John Solheim 專訪

1957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當年42歲美國挪威移民,通用電器工程師Karsten Solheim,被他的同事逼他下場湊腳打高爾夫球。他覺得最困難的是推桿,便自製一枝把桿軸(shaft)移至推桿面(blade)中央位置,用兩片平行金屬板造成的推桿,無意中發揮了音义效果,「砰」的一聲響起來。

他興奮地拿去告訴媽媽,媽媽說叫它做「Ping」吧!這就是一枝會響的推桿(musical putter)面世的起源。而這發明亦是奠定今天Karsten Manufacturing Inc. (KMI)高爾夫王國興起的基礎。

2001年,Karsten的名字更列入世界高爾夫架勢堂(World Golf Hall of Fame)之內。

媽媽叫它做Ping

坐在筆者面前的,便是KMI的第二代,今年61歲Karsten的長子John Solheim。和這位鶴髮童顏跨國總裁侃侃而談,像見證了一段高爾夫近代史。

Ping推桿推出後,大受球迷歡迎,亦激發起全球高爾夫製造商,投入大量資源改良推桿設計加入競爭,提供給職業球手,在這個所謂game within the game的推桿關鍵環節中至臻至善的工具。且看職業球員的推桿成績每年提升,便肯定了穩定的推桿設計不可小覬。

及後KMI更推出革命性的color-code Ping鐵桿系列。讓不同身材、不同揮桿速度和姿勢的球員,選用適合自己的球桿,創出Club Fitting概念的先河。這亦是合乎KMI沿用至今的設計理念。

簡而言之,球桿的設計最重要的是把「好的東西」組合,把「壞的東西」拿走,但怎樣能互相平衡配合得宜,而又能考慮到成本不會過高,便是KMI每天要面對的挑戰。

Club Fitting概念先河 沒打算上市

當然,用上了現今高科技,和日新月異堅固耐用的物資幫了很多忙。例如錯放了的重心點經電腦分析後便一目了然,一小丁兒的改變可能發揮出大大不同的效果,只是小小一角度的傾斜便有五碼距離的分別,所以KMI至今還是堅持Club Fitting理念,非常反對大量生產one club fits all的主流。

Ping就有如球具的精品店,令筆者聯想到猶如在個人電腦市場上,喜愛Apple的用家不會用Windows,喜愛Ping的球友也是一樣,用了Ping的產品後便一定難捨難離,永遠追隨Ping的產品。

KMI現今在瑞典、德國、法國、西班牙和新加坡設有公司,生產設在美國鳳凰城和英國,日本亦有組配廠,但KMI沒有上市的打算。公司不須以賺最多利潤為目的,可以把更多資源放在科研開發上,以配合高球用具上的新設計發明。

在訪問中,筆者料不到John Solheim最引以為傲的是,他雖是家族中第二代最後一人,他的哥哥們已退休,而第三代梯隊人才輩出,在KMI內主要部門中如市場開發、科研、生產及財務部已擔當着主要角色。這個三代傳統高爾夫王國,更吸引了很多業內高手加盟。

最後,筆者問及生產推桿一代宗師,推桿的袐缺是什麼,他笑說,多練!但還補上始終的一句:

「找枝properly-fits你的推桿!」(完)

圖一:John Solheim接受訪問

圖二:John Solheim觀看球友試打最新Ping 推桿

圖三:Ping 最新的xxx Driver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劉兆生 Terms

Author @劉兆生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